《綜合海洋地質學》專業(yè)課考試大綱
一、《近代海洋地質學》
近代海洋地質學是海洋地質學各專業(yè)必備的基礎理論課程。本課程主要介紹了海洋地球物理及其地質應用,地殼結構模型的新認識,板塊構造及地體學說,西太平洋大陸邊緣的發(fā)展演化歷史,沙壩瀉湖沉積體系,海岸陸架的沉積動力學,海底巖石學,海底多金屬結核及熱液礦床以及海底工程地質等不同研究領域的研究方法、研究進展和一些應用研究實例。要求考生掌握以下主要內容:
1. 緒論
海洋地質學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對象;海底地貌學、海洋地球物理學、海底構造地質學、海洋沉積學、海底礦產地質與海洋工程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內容與調查手段。
2. 海洋地球物理
海底地形與地貌單元;海洋水深測量方法;多波束測深基本原理。
海底反射地震探測基本原理;炮檢距、道間距、偏移距、時距曲線、菲涅爾帶、反射系數(shù)、多次反射等基本概念;海洋地震勘探常見的震源類型。
正常重力場、重力異常、厄特沃斯改正、空間異常、布格異常、均衡異常等基本概念;海洋重力改正的主要方法。
總磁場強度、磁偏角、磁傾角等概念;巖石磁化率、居里溫度、剩余磁化強度等概念;磁異常與地磁改正方法;古地磁倒轉與最近五百萬年以來的地磁極性事件。
大地熱流、地溫梯度、熱導率、放射性生熱等概念;海底冷卻模型與大洋熱流-地殼年齡關系。
電阻率、大地電流、大地磁場等概念;可控源電磁測量方法基本原理。
磁異常條帶與海底擴張;正常大洋地殼的速度結構和熱結構。
海底沉積物的基本物性參數(shù)(體密度、孔隙度、含水量、孔隙度)和聲學特性參數(shù)(縱橫波聲速和衰減系數(shù))的概念及基本測量方法。
3. 板塊構造理論與地體學說
板塊邊界類型;板塊俯沖作用引起的重要地質現(xiàn)象;全球板塊的劃分;板塊構造存在的證據,包括大洋中脊、轉換斷層、海溝、島弧、俯沖帶、蛇綠巖、大洋地殼年齡的對稱分布等;地體的主要類型;地體增生作用的方式;海底擴張說。
4. 沙壩瀉湖沉積體系
沙壩沉積體系發(fā)育的環(huán)境條件及其沉積特征;瀉湖沉積體系類型及其沉積環(huán)境;沙壩瀉湖的沉積層序(海進型、海退型)。
5. 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角洲沉積體系的類型及控制因素;三角洲沉積層序和沉積特征;人類活動對三角洲沉積有哪些影響。
6. 沉積物源-匯過程
沉積物源-匯過程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海洋沉積物的類型,海洋沉積物的組成及成因,常見地層的劃分方法,常見沉積物定年方法,影響海洋沉積的主要因素。
7、大洋沉積
大洋沉積類型及形成環(huán)境條件,碳酸鹽補償深度,碳酸鹽溶躍面,大洋傳送帶,大洋環(huán)流,西邊界流。
8. 近岸帶及陸架動力沉積作用
海岸帶按潮差的分類及其特征地貌單元;潮坪沉積物分帶;浪控近岸帶剖面的主要組成;近岸帶系統(tǒng)的主要模型類型;陸架泥沙搬運的主要形式;陸架沉積的環(huán)境及形成的沉積體系;極地陸架沉積形成環(huán)境。
9. 洋底巖石
標準洋殼結構及其與陸殼的主要區(qū)別;深海鉆探計劃的主要學術成就;海洋巖石圈的演化模式;海洋地殼內的熱液循環(huán);洋殼內部構造典型剖面的組成。
上地幔的組成;大洋玄武巖的類型;夏威夷群島玄武巖的分類;拉斑玄武巖的主要礦物組成;島弧區(qū)火山噴發(fā)方式及產物;島弧拉斑玄武質系列的巖石類型及成分特點。
10. 深海底金屬礦產
錳結核的主要礦物和化學成分特點;太平洋錳結核的主要富集區(qū)域;富鈷錳結殼的概念及其礦物成分特征;海底熱液礦床的成礦模式;海底熱液礦床的分類;熱液硫化物礦床的主要分布區(qū)。
11. 海洋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
土的三種天然固結狀態(tài);超固結土的主要形成原因;沉積物物理力學參數(shù)、巖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及其空間分布;平面應變、平面應力、達西定律、太沙基有效應力原理、土體固結理論等;生長斷裂、底辟現(xiàn)象的發(fā)生機理。
災害地質要素及分布特征;典型海洋地質災害的特征、種類及危害、近海及深海礦產資源開發(fā)利用過程中的環(huán)境問題;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侵蝕基準面、下蝕作用等;海底土的液化性、觸變性和蠕變性;影響海底穩(wěn)定性的主要因素;海底不穩(wěn)定地質現(xiàn)象的種類。
海洋工程地質和災害地質調查的主要內容和方法、海洋地質災害的防治對策、海岸帶地質環(huán)境的基本特征等;海底工程地質區(qū)劃與工程地質條件綜合評價;地震地質構造及地震安全評價。
12. 古海洋-古氣候
古海洋學的概念及研究意義;古海洋和古氣候學研究材料及他們優(yōu)缺點;海洋沉積巖心定年方法;古海洋古氣候學的代用指標;天氣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控制地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第四紀冰期旋回、米蘭科維奇理論、地球軌道三要素;引發(fā)地球冰期氣候的主要原因;晚第四紀千年尺度氣候突變事件的主要特征;全球海洋深層水主要形成區(qū)域、過程及轉移路徑。
二、《沉積巖石學》
沉積巖石學是地質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課程內容主要由沉積巖和沉積相兩部分組成。要求考生掌握沉積巖形成的基本機理、沉積特征及陸源碎屑巖、碳酸鹽巖和其它巖類的特征、成因及分布;掌握陸相、過渡相和海相組常見的相類型、相標志及其沉積環(huán)境特征。詳細如下:
1. 沉積巖的形成與演化
沉積巖的基本概念,如沉積巖、沉積巖石學等;沉積巖石學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沉積巖的分類;風化作用及風化產物;沉積巖原始物質的形成、沉積物搬運和沉積作用;沉積后作用的基本類型及其階段的劃分。
2. 碎屑巖
碎屑巖的成分類型;碎屑顆粒的結構特征及膠接類型;粒度分析的主要方法和粒度參數(shù)計算方法;碎屑巖各種構造的定義及成因;礫巖的成因分類;砂巖的分類;粘土巖的分類和沉積后變化;壓實和壓溶作用、膠結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與次生孔隙等的基本概念;碎屑巖成巖階段劃分及其主要標志。
3. 碳酸鹽巖
碳酸鹽巖基本概念;碳酸鹽巖的結構組分與構造;石灰?guī)r的結構分類及主要類型;碳酸鹽沉積物沉積后作用的主要類型、環(huán)境及特征;碳酸鹽巖的成巖序列和成巖階段劃分。
4. 沉積相
沉積相及其相關的基本概念;沖積扇、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海相、濁流相等主要沉積相的基本沉積特征及其識別標志;湖泊、三角洲、河口灣和海相沉積環(huán)境特點及其沉積作用;海相碎屑巖沉積模式;沉積物重力流形成的基本條件和類型;事件沉積作用;地質歷史中的沉積作用及其主要控制因素。
三、《構造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是地質學的三大重要支柱學科之一,也是地質學各專業(yè)必備的基礎理論課程。構造地質學研究固體地球巖石圈范圍內結構構造、形成演化過程及規(guī)律,并為找礦勘探、能源開發(fā)、地震減災、地質環(huán)境優(yōu)化等提供科學依據。它以地殼和巖石圈物質的結構構造演化為中心,以研究巖石的變形和形成機制為主,結合其它方法,在中小尺度上研究巖石圈的組成、構造現(xiàn)象的演變規(guī)律。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地質體產狀與沉積層構造、力學分析基礎、褶皺、節(jié)理、斷層、劈理與線理、等內容。要求考生準確掌握構造地質學各種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與室內研究方法,具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的基本能力。詳細如下:
1. 緒論、地質體的基本產狀與沉積層構造
構造地質學的內涵;地殼、巖石圈的概念;固體地球的層圈式結構和構造層次;地質體產狀的基本概念、要素與測量方法;沉積巖層的原生構造;地層的連續(xù)與缺失;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的概念。
2. 地質構造分析的力學基礎
外力、內力、應力概念;影響巖石力學性質的主要因素;巖石變形的微觀機制(碎裂作用、晶內滑移、位錯、蠕變等)。
3. 節(jié)理與褶皺
節(jié)理、褶皺的概念及分類;褶皺的形成機制及成因類型特征;不同地質背景上發(fā)育的節(jié)理,包括與褶皺、斷層、區(qū)域構造有關的節(jié)理的特征。
4. 斷層
斷層的概念及幾何要素;斷層的分類;正斷層、逆斷層、平移斷層概念、特點和形成機制;斷層巖、斷層效應的概念;斷層的識別標志與觀測方法;確定斷層形成時限的各種標志和方法。
5. 巖漿巖體的構造
巖漿巖體的產狀;巖漿巖體的原生構造如侵入巖體的流面、流線、原生塑性構造等,以及噴出巖體的流紋構造、流面、流線、氣孔與杏仁構造、枕狀構造、柱狀節(jié)理等;巖體接觸關系。
- 上一篇 《地球科學概論》專業(yè)課考試大綱 2022.09.20
- 下一篇 《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大綱 2020.11.24